电工作业、焊接与热切割作业、高处作业……涉安全生产特种作业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及周围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因此,法律明确规定从业人员需经过专门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然而,不法分子却瞄准了这一稀缺市场,通过网站推送、路边张贴小广告等途径,伪造特种作业操作证予以售卖,让部分缺乏资质的个人或工程队摇身一变成为“专业人员”“专业队伍”,同时也为施工作业埋下“不定时炸弹”,危害公共安全。

近期,记者从北京市检察院了解到,北京市检察机关通过建用“涉安全生产特种作业操作证”类案法律监督模型,精准锁定涉嫌持假证人员,深挖假证产业链,不仅充分发挥行刑衔接效能对制假贩假形成全链条打击,消除了多个在建工程的安全隐患,还督促相关部门能动履职,开展涉安全生产特种作业操作证问题治理工作,为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蹊跷电焊工

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无论编织再大的“犯罪网”,也会有小小的“线头”。说起来,假证黑色产业链被“起底”,竟源于一个电焊工所持特种作业操作证的二维码。

原来,今年1月,北京市西城区应急管理部门在工地开展执法检查时发现现场有焊接作业行为,但对作业人员的特种作业操作证进行查验时,白某某却对证件细节支支吾吾、含糊不清。后经与外省应急管理部门确认,白某某的特种作业操作证系伪造证件。

今年2月,北京市检察院会同西城区检察院前往西城区应急管理部门就共同推进安全生产领域行刑衔接工作召开座谈会并建立相关机制,白某某涉嫌使用伪造特种作业操作证的线索随之通过行刑衔接机制移交检察机关,经初步研判,背后可能存在涉嫌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犯罪。西城区应急管理部门及时向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移送线索,经进一步调查,果真从白某某微信聊天记录里,查询到其花费500元找他人代办假证的事实。

更令人瞠目的是,办案人员在扫描白某某所持假证所附二维码时,跳转至一个关联网站,该网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的官网高度雷同,但实际却是假冒的“李鬼”。“白某某所持的伪造特种行业操作证,从外观上难以辨别真伪,信息、照片、二维码、印章等内容与真证完全一致,为假证匹配建立的虚假查询网站平台更是设置了‘障眼法’。这种制、售、验一条龙的行为,恰恰说明了其背后绝不仅仅是个别小作坊式的制假贩假那么简单,显然已经形成了黑色产业链。”西城区检察院第七检察部副主任施亮介绍,该院提前介入案件后,坚持线下和线上联动,一方面广泛开展辖区工地实地线索摸排,另一方面紧盯假网站。

有市场才有供给。既然是黑色产业链,持有假证作业的人员就绝不止白某某一个人。为此,检察机关运用涉案人员微信聊天、转账记录及公安机关网络安全部门提供的数据与相关部门的官方数据进行比对、排查,果然核查出大量持有假证作业的人员。后经检警双方沟通配合,今年5月,北京市公安局西城分局办案民警前往多个省份一举抓获10名造假、贩假上游犯罪分子,并陆续查获数名“中间商”。其间,锁定多达21个仿冒应急管理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多个省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的证件查询网站页面,有的不法分子还创建了虚假公众号,除无蓝标认证外,界面与国家官方公众号别无二样。

“检警密切配合,筛查出假证网站上、中、下游环节涉案人员,经公安机关勘验查证,已分批将孙某某等70名涉案嫌疑人抓获归案,对制售源头和中游犯罪予以精准打击,一举斩断黑色产业链。”施亮说道。

一场向伪造涉安全生产特种作业操作证黑色产业链的亮剑初战告捷。

从“精准狙击”到“全景扫描”

记者了解到,办案中,发现流入市场的伪造特种作业操作证数量已经超过1.9万张,涉及17个省份,这么大的假证数据,因为缺乏数据比对对象而无法进一步定位购证人员,仅靠人力排查,难以精准锁定哪些购证人员已经进入在建工程开始作业。

“隐患一日不排除,我们一直心急如焚。”施亮告诉记者,在京建筑工地多、分布广,施工人员流动性大,要快速锁定持假证人员所在区域、所在项目,除了会同应急管理部门、住建部门进行线下摸排外,检察机关还挑选了重点工程项目进行走访、核查,但效率不高。于是,为检察履职装上“数字大脑”就成了应然之举。

“市院领导听取了西城区检察院的汇报后,认为特种作业人员无证或持假证上岗的现象事关首都安全生产,应当集中全市检察机关力量开展专项监督。”北京市检察院第十一检察部检察官崔杰介绍,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精准排查,就必须通过科学高效的途径圈定范围,从西城区检察院前期核查的情况来看,假网站无疑是个突破口和攻关重点。“如果拿这部分数据与住建部门、应急管理部门等相应行政机关掌握的数据进行批量比对,就可以初步筛查出那些通过假网站获得伪造证件后又在北京施工的人员。”崔杰说,在上述思路的指引下,北京市检察机关创新建用“涉安全生产特种作业操作证”类案法律监督模型,通过智能检索分析过滤,以“数据—证据—事实”层层递进方式开展检察监督。

数据是模型运用的基础,哪些数据应该纳入比对范围呢?

据了解,北京市施工现场人员管理服务信息平台是针对在建项目工地人员进出场的电子化监督平台,施工单位会根据要求在该平台填录施工人员的进场时间、岗位工种、身份信息等内容。为此,北京市检察机关立刻与该平台的主管部门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积极沟通,在通报了履职中发现的持假证违规作业的情况并获得充分支持后,利用该平台其后数十万条备案数据,以工人身份证号为关键要素,将上述数据与公安机关从假冒网站后台提取的上万余条“假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碰撞出全市范围内疑似持有假特种作业操作证人员信息近300人,以及这些人员涉及的具体在建项目。

此外,检察机关还将目光投向了应急管理部门的特种作业操作证及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信息数据库。“如果说从虚假网站的假证数据入手是一定范围内的精准狙击,那与官网认可的真实证件信息进行大范围比对,则是全景扫描,更多不一致的情况就会浮出水面。”北京市检察院第十一检察部副主任周媛媛解释,在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平台上有进场施工登记备案,在应急管理部门官方查询平台查不到的,必定是假证,这个范围将比虚假网站查实得更广。

“经数据对比碰撞筛出的线索并不意味着背后一定存在行政违法或刑事犯罪行为,还需要检察机关督促行政机关采取询问涉案人员、前往施工现场核查等方式逐一查明线索反映的持假证作业问题是否属实。”当被问及接下来应当如何履职时,北京市检察院第十一检察部主任丁子舟告诉记者,经市检察院统筹调度,全市各级检察机关自上而下开展持证人员“落地”筛查工作,目前各区检察院已将全部线索核查完毕。

每一步工作都在争分夺秒。自今年4月底模型应用以来,排查出的线索被迅速移交给了涉及在建项目的辖区检察院。5月初,朝阳区检察院接到线索后,第一时间“顺藤摸瓜”查获持假证施工人员8人,查获假证19张,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房山区检察院坚持“一线索一研判”“一线索一核查”“一线索一台账”,挖出一个持假证窝案,立案4人,查获假证17张;昌平区检察院针对一条假证线索全面核查该工地所有特种作业人员时,额外发现4名特种作业操作证涉假人员;通州区检察院推动构建跨部门大数据协同办案机制,针对辖区内74件假证线索逐一定位核查,为保障城市副中心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实现检察履职“向前一步”

“对于筛查出来的下游持证人员、中游交易人员及上游制假源头,北京市检察机关在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分类分级打击措施。”崔杰告诉记者,针对涉嫌伪造、买卖特种作业操作证件行为的中间交易人员及制作者,检察机关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追究刑事责任;针对使用伪造的特种作业操作证行为的施工人员和未能严格履行资质审核义务的施工单位,建议由公安机关、应急管理部门等行政执法机关及时作出相应行政处罚,重在开展普法教育。截至7月9日,经全市检察机关建议行政执法机关移送公安机关后,查获涉假证案件立案111件207人(刑事立案48件115人,行政立案63件92人),涉及14个区的70余个工地,查获扣押伪造的特种作业操作证书180余张。

记者发现,建用法律监督模型不仅提升了检察监督的效率和精准性,更是推动了一场针对安全生产领域的系统施治:东城区检察院通过调研发现文物建筑工地不属于住建部门管辖范围、不在监督模型数据覆盖范围内后,经联系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工程质量监督站及东城区文旅局,摸排该区文物保护在建项目27个,通过检察履职将文物保护建筑施工项目纳入监督视野;昌平区检察院专门制作问题清单,除特种作业操作证相关问题外,还同步记录在履职中发现的施工工地需要整改的其他问题,并采取不定期“回头看”的方式督促施工工地填补安全生产领域监督漏洞;怀柔区检察院从区住建委获取了全区“限额以上”(达到一定数额且在住建委备案)特种作业人员信息,通过应用监督模型发现行政违法线索并移送给属地公安机关和住建委……检察机关运用监督模型实现检察履职“向前一步”,强化与多部门的协作配合,一体提升执法司法能力现代化水平,共同融入精治共治法治的首都城市治理体系。

此外,假冒国家官方网站的问题亦不容忽视。“如果不从源头上打击、封禁这些网站,那么假证问题将持续存在,同步推进网络空间治理工作势在必行。”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长宋红伟说,在市检察院的指导下,该院积极发挥互联网公益诉讼集中管辖的职能,目前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在核查假冒国家官方网站特征及运行规律的同时,加强与相关行政监管部门、互联网协会、网络安全企业沟通交流,协同开展假冒政府网站专项治理。

“助推安全生产领域的治理,重在防患于未然。”北京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贺卫告诉记者,除了依托数据赋能紧锣密鼓地排查线索、排除在建工程隐患以及推动假网站背后的网络空间治理外,北京市检察机关还通过数据收集和共享推动建立违规特种作业的报警机制,同时探索涉安全生产特种作业的普法培训路径,帮助工程企业和作业人员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和法治意识。(简洁)